名医工作室科普大讲堂第十六讲---肝炎医患指南

来源:发布时间: 2023-08-10 16:37:27 次浏览


姜文学院长工作室

科普讲堂

第二节  慢性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类具有抗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分裂、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蛋白质,也是国际上第一个在临床上应用的基因工程产品。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和慢性乙型肝炎。长期临床实践充分证实,干扰素治疗肝炎能抑制HBV复制、降低血清转氨酶和缓解肝组织炎性活动。

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通过靶细胞上的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巨噬细胞和T淋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抗病毒的活性具有选择性,未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受干扰素影响不大。由于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人们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身产生干扰素的能力低下,在应用外源性干扰素后,不仅产生上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可以增加肝细胞膜人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密度,促进T细胞溶解感染肝细胞的效能。成人注射(2~5)x106U干扰素后,3小时血清中干扰素活性开始测出,6小时达高峰,48小时基本消失。

干扰素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初期常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随后乙肝e抗原转阴,同时ALT下降,并逐渐复常,全身情况相应改善。经3-6个月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40%-50%的乙肝e抗原(HBeAg)、乙肝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均可转阴,但停药后能巩固疗效者仅占一半。经验认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时间少于2年者,用干扰素制剂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及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消失比较容易,患者肝脏活检病理改变轻者、没有或稍有肝脏纤维化者效果较好;青壮年的疗效优于老年人。较多的资料证明,对慢性肝炎早期采用干扰素制剂治疗半年以上,并取得临床效果者,有利于防止肝脏纤维化,并能阻断向肝硬化发展。

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干扰素种类繁多,如国产重组IFN-α1  型和IFN-α型,进口的干扰能(IFN-αb)、罗扰素(IFN-αa)、惠福仁(类淋巴细胞干扰素)及组合干扰素等等。各种亚型的干扰素-α(含α1或α2或αa或αb)疗效近似;干扰素-B(IFN-B)也有相似的效果,但它在肌肉组织中易被灭活,可作为干扰素-α的替代制剂。当前国内对干扰素-α各亚型制剂的常用较佳量为(3~5)X106U/日,连续用2周后改为隔日或每周3次,肌肉注射,疗程为3~6个月。

应用干扰素制剂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有不良反应。初期可有流感症状、暂时性脱发、白细胞各血小板减少,亦可发生贫血,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高热、寒战、低血压、恶心、腹泻、肌痛及乏力等。长期使用超过半年以上,可见间质性肺炎及视网膜病变。但停药后,上述不良反应可消失。应用干扰素治疗时,早期出现干扰素抗体者,干扰素的疗效相应减弱,或可导致无效。

虽然干扰素是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随着医学研究不断进展,对慢性病毒型采用口服药治疗也收到较好的疗效,而且治疗费用大幅度下降。不管怎么说,抗病毒治疗需要长时间服用,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寻医问药:18919681088





微信扫码关注




上一篇“振亚·儒阳养老”召开体制改革大会

下一篇名医工作室科普大讲堂第十七讲---肝炎医患指南